English

故乡人民的哀思

1998-09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李 佩 刘卫宏 我有话说

杨尚昆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他的家乡——重庆市潼南县,父老乡亲沉浸在哀思之中。在尚昆同志出生地双江镇,大街两旁的苍松翠柏掩映着一片白花,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,献上自己连夜赶制的白花和素绫,到灵堂吊唁的人流络绎不绝。

家乡人民不能忘怀,尚昆同志少小离家,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操劳一生。他晚年三次回故乡,对家乡建设和父老乡亲表达了殷殷深情。

双江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场镇。尚昆同志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。1920年他14岁时,由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四哥杨公引领离乡到成都求学,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,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。一别故乡60多年,尚昆同志在年逾八旬的耄耋之年才第一次重返故里。

1987年,尚昆同志第一次回潼南。尚昆同志在双江镇旧居缅怀他的革命引路人——中共四川省委首任书记、他的四哥杨公烈士,并嘱咐:“旧居不要闲着,可以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,群众需要精神食粮。”如今,这座晚清悬山顶式风格的杨家旧居,早已成为重庆市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基地,参观者已近百万;一部分辟为杨公图书馆;绿树成荫的旧居后院则成了双江镇老年活动中心。

这几天,杨家旧居一直聚集着家乡百姓,他们哽咽地诉说着尚昆同志回乡时的情景。双江四村农民刘发坤回忆说,尚昆同志1993年4月第二次回家乡时,挨家挨户与乡亲们拉家常,关切地问他:“今年给你打白条没有?”“家里有没有洗衣机?”当听说还没有买洗衣机时,尚昆同志亲切地鼓励他:“好好干,过几年就会有的。”

双江小学校长全珍宝记得,尚昆同志第二次回双江时,专程到小学看望师生,并向大家道歉说:“第一次回双江,我不知道你们在这里等了我很久,没有来得及看你们,心里一直不安,今天我是来还愿的。”全珍宝说,尚昆同志每次回来会见乡亲,总是把教师请到最前排,详细询问家乡的教育情况,问教师是不是每月按时领到了工资。他再三告诫我们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”,还不停地给我们作揖说:“家乡的教育就拜托你们了。”

杨公旧居所长唐明深切地回忆说,尚昆同志第二次回乡时,一跨进旧居正堂屋的门槛,便指着堂前“清白传家”的大匾说:“‘清白传家’是我们杨家的传统匾,这是老祖宗杨震传下来的啊。”杨震是东汉时的大官,有一个县官想得到提拔,半夜给他送黄金,说收了没人知道。杨震回答说: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,当官清白,给儿孙留下清白名声。”离开潼南时,尚昆同志紧紧握住县纪委书记杨昌中的手说:“要搞好廉政建设啊。”

去年4月,91岁高龄的尚昆同志第三次踏上故乡的土地,浓浓的乡音,风趣的谈吐,走到哪儿都留下爽朗的笑声。他抱着村里的娃娃,像个慈祥的爷爷。他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家乡的风萝卜和豌豆尖,赞不绝口。

今年8月21日,涪江发大水,潼南遭受特大洪灾,8个乡镇被淹,损失3.28亿元。躺在病榻上的尚昆同志得知后心急如焚,叨念着:“不知淹了多少人?农民的庄稼抢回来没有?老百姓有没有吃的?”当听到洪水退了的消息时,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,说:“水退了就好了,一定要把老百姓安顿好。”

潼南县委书记赵富国告诉记者,尚昆同志第一次回潼南时,给家乡人民挥毫题写了“潼南奋进”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。10年来,潼南人民不断开拓进取,全县经济快速发展,连年获得粮食丰收,跃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,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707元,位居重庆市40多个区县(市)的中上游水平,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,还成为国家初级电气化县。今天的潼南,涪江大桥纵跨南北,东安大街灯火辉煌,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县乡道路纵横交错,6千门程控电话缩短了这一边远丘陵山区与外界的距离。

尚昆同志去年与潼南县的乡亲们惜别时留下一句话:“明年我还要回家乡看看。”而今,尚昆同志不幸逝世,心愿成了遗愿。64岁的刘怀清老人扶着杨家旧居的一棵橙子树老泪纵横。他说,这棵树是尚昆同志小时候与兄弟们一起种的,尚昆同志每次回家总是坐在树下与乡亲们一边品尝橙子,一边“摆龙门阵”。他那爽朗、慈祥的音容笑貌,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